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記者 曹曦 通訊員 黃龍斌)“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同樣為人父母,能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幫助這些孩子再辛苦都值得。”綏化學院特殊教育學院教師王敏把每一個自閉癥兒童都看成自家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心頭肉。
34歲的王敏從事自閉癥康復工作已有十年,一直是這一領域的志愿者。無論是在吉林上大學、在綏化學院工作,還是在讀安慶師范大學的研究生期間,她對康復對象的陪伴與愛也從吉林延續(xù)到了黑龍江,又傳遞到了安徽。
認識鐘表、水果這樣看似簡單的內(nèi)容,對于自閉癥的孩子來說,即使在專業(yè)的康復機構也可能要花上一年的時間才能掌握。嚴峻的疫情,無法讓自閉癥康復指導“面對面”,這讓王敏很揪心,她擔心那些自閉癥孩子停了康復訓練后能力會退步。
“個別化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一人一案’有針對性才有有效性。”于是,從大年初六開始,她采取“鍵對鍵”“點對點”的方式開展線上一對一輔導,手機、筆記本電腦成了她一天不離手的教學工具。參加線上指導的孩子有20多個,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每個家長的理解能力也參差不齊,必須采用一對一的單獨輔導才能有康復效果。
“你的問題主要是沒有及時反饋”“剛才對孩子的情緒沒有把握好”“明天這里還要注意一點”……“隔空”指導家長訓練孩子更難了,一個問題要重復十幾遍,一句話要說上幾十遍。除了吃飯、睡覺,她一遍遍打電話、視頻,不厭其煩地跟孩子說、跟家長說。
嗓子啞了,耳朵經(jīng)常聽見手機鈴聲,家人擔心她的身體,卻阻止不了她對孩子們的牽腸掛肚:李同學的認知能力還需要進一步鞏固、趙同學對鐘表和錢幣的認識訓練還需加強、王同學對回答自己名字還要在重復復習……
不能與孩子們“面對面”做康復指導,王敏給孩子們的家長布置“作業(yè)”,讓家長在原有訓練基礎上,繼續(xù)教孩子認識實物,拍成小視頻發(fā)給自己,自己線上進行糾正、指導;家長再拍視頻,自己再糾正,每一天都在重復前一天的內(nèi)容,完成了再增添新的內(nèi)容,循環(huán)反復……
“教學指令如何發(fā)出?眼神如何控制?強化如何操作?”王敏每天收發(fā)上千條消息,還經(jīng)常帶自己7歲女兒給自閉癥兒童家長做演示,教他們怎樣在合適的時機下開展訓練。
李同學家長的任務是教孩子認識蘋果。視頻里,家長拿著帶蘋果圖案的卡片,重復著“蘋果、蘋果……”孩子要么無動于衷,要么不理不睬,有時候還特別煩躁,甚至撕卡片。幾次之后,無計可施的家長便想著放棄了。“咱們孩子雖然有一些溝通障礙,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興趣、情感,我們要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提高,訓練過程中情感的掌控和時機的把握很重要。”王敏勸說、幫助家長平復情緒后,再耐心進行下一步指導。
“疫情特殊時期,王敏老師減少了陪伴自己女兒,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與我們這些自閉癥孩子、家長在一起,用真心、愛心架起了一座心貼心的橋梁。”綏化市新起點自閉癥康復訓練中心的老師說。
作者:曹曦 黃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