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全校廣大師生堅守初心使命、敢于擔當作為,立足崗位,扎實工作,勤奮學習,為學校的發展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張愛玲、張智昊等就是其中優秀代表,為傳播弘揚正能量,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特將他們的事跡展示給廣大師生。
我是綏化學院張愛玲
“我是綏化學院寫作教師,我叫張愛玲”。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體現的確實一種責任、一種情懷,正是為了這份責任和情懷,她在三尺講臺上默默堅守著。她就是張愛玲,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無論是在中央電視臺的演播室,還是面對新華社的記者,張愛玲老師總是這樣介紹自己。在她心中,無論是綏化市作協副主席的頭銜還是知名作家的稱謂,都不如“綏化學院教師”有分量,因為在綏化學院,寫滿了愛玲老師的故事,也有珍藏了三十多年的情感。
學生好是自己的初心
張愛玲在她的作品集《咱們學生》的后記中這樣寫道:“我供職的綏化學院名不見經傳,幾乎處于中國高等教育的神經末梢,學生多是貧寒子弟,他們的故事必然伸向社會底層各個角落”。

作為老師,張愛玲更清楚這些學生的夢想,不想讓學生的夢,半路擱淺,張愛玲用一顆心,脈動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學生心中的燈火。
習近平總書記說,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垚哿嵋驗殚啔v豐富,態度友善,學生都喜歡她。學生經常把學業、擇業、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告訴老師,張愛玲總是及時耐心解答,微信、短信、微博、QQ都是她和學生溝通的平臺,家、教室、辦公室、運動場都是她和學生交心的地方。曾經有一位大二的學生跟張愛玲抱怨:她明明是六百分的成績,高考才打了四百多分。張愛玲這樣對學生說:“如果換了我,要么去改變,要么去改善。不服氣可以再考一次,看看自己到底什么水平,這是改變;多讀書,多實踐,讓自己在綏化學院的大學生活出彩、精彩,這是改善”。這位同學聽了張愛玲老師的話,用優異的成績讓自己的大學生活精彩落幕。

2009年1月末,張愛玲患上面部神經炎,口眼歪斜很嚴重。開學了,嘴還歪著,說話經常漏風,但她并沒有放下學生,而是一邊針灸治療一邊工作。作為愛美女性,她不想露面,想好好休息。但作為一個老師,她不想耽誤學生,她更想用行動告訴學生,應該怎樣面對困難正視問題。課堂上她依舊談笑風生。她先后針灸120次,每次去上課,學生都鼓勵她:“老師,您又進步了。”“老師,加油!”
在張愛玲的家里擺著一張特殊的獎狀,那是2007年夏天,2006級文秘班寫作課即將結束,班長代表全班同學向她頒發的“寫作指導特別貢獻獎”,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個獎狀上沒有公章,文字也是手寫的,但是獎狀的背面卻寫滿全班44個學生的名字。這張獎狀張愛玲視作珍寶,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也把這份特殊的榮譽放在心里。

新聞寫作課是學生進行新聞實戰的演練場。她經常安排采訪實踐環節,并推出新聞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模擬訓練、模擬新聞發布會等多種教學形式。有時她把新聞當事人請進課堂接受采訪,有時把學生帶出去,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采訪和寫作能力,提交自己的新聞作品。這樣的課堂受到學生歡迎,也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很多同學主動尋找新聞線索,捕捉校內外的新聞熱點,并直接赴現場采訪趕稿,部分學生的新聞作品在校園媒體和地方媒體刊發。福建省廣電的主播李鑫就是張愛玲的學生,她說:“在校期間,愛玲老師的實踐鍛煉真的讓我們學會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讓初入職場的我受益匪淺,非常感謝愛玲老師,感謝母?!?。像李鑫這樣畢業后直接被媒體聘用從事媒體工作得同學還有很多。2011年,張愛玲主持的省級教改課題《提升學生實戰能力 培養落地新聞人才》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母校好是自己的使命
2016年張愛玲出版了非虛構作品《咱們學生》,記錄了五十九個學生的故事,這些學生是張愛玲自2010年開始,利用假期逐一探訪的畢業生,作品先后三次在《讀庫》刊發,獲各方點贊,《解放日報》《黑龍江日報》等專門刊發了書評。張愛玲還受邀在國內有較高影響的演講平臺“一席”專門講述她和學生的故事。

“我是綏化學院寫作教師,我叫張愛玲?!泵恳淮窝葜v的開頭張愛玲都會這樣介紹自己,永遠把綏化學院放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張愛玲在作品中曾這樣寫母校:因為在本科院校中資歷太淺,她常被外人誤讀為“緩化學院”或“妥化學院”。張愛玲覺得不甘,自己的“母校藏書不多,足夠我借閱;名師不多,足夠指點迷津。”張愛玲曾說,綏化學院沒有動輒為母校捐款幾千萬的杰出校友,既鮮有高官,也少有富豪,他們絕大多數默默無聞地工作在基層,做普通人的工作,過普通人的日子,這和我們“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目標正相吻合。
也正是出于這份赤子情懷,張愛玲老師始終不遺余力地推介自己的母校綏化學院。

“我是綏化學院寫作教師,我叫張愛玲?!痹趨⒓友胍曇惶住稓g樂中國人》、央視三套《歌聲嘹亮》、央視十套《讀書》等欄目的活動時,張愛玲都是這樣介紹自己,正是因為有了張愛玲這位平凡的教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在黑龍江有一所高校叫綏化學院。
如果愛是一種財富,張愛玲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三十余年里,她從綏化學院的學生,變成了綏化學院的老師,用溫暖的情感書寫著綏化學院的故事,也描繪著綏化學院的未來,也許她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能讓綏化學院大放異彩,但是,這種對母校的愛,一直被期待著,張愛玲點亮了火把,這份愛,必將薪火相傳。(文學與傳媒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