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又賣出一幅團花作品。”黑龍江省綏化學院2017級聽障生郭志濤的微信零錢包又有進賬,越來越多的人轉發、購買他的剪紙作品。這個26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前、揮著剪刀,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十分投入。
“是劉卓老師日復一日手把手地教讓我有了今天。”郭志濤非常感恩。
32歲的劉卓是黑龍江省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剪紙藝術工作室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從2017年起承擔特殊教育學院聽障生的剪紙課教學任務,他就靠著一把剪刀走進了這些特殊學生的心里。由于剪紙技法的特殊性,手語有時也無法表達其中的內涵,劉卓和學生之間就用書寫或畫插圖的方式進行溝通,慢慢地,有些人煩躁的心變得沉靜了,坐得住板凳,從好奇、好玩到真正熱愛,剪紙成了很多聽障學生的生存技能。
“剪紙是藝術品,是有性情和靈魂的,希望能夠幫助這些聽障生剪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多彩光亮的未來。”架著眼鏡、斯文儒雅的劉卓有著一雙靈巧、纖長的“藝術手”。
全國優秀科普工作者、中國剪紙德藝雙馨獎、中國美術書法百杰……各種頭銜、榮譽一連串,但劉卓更喜歡教師這個職業,“努力上好每一節課,指導好每一名學生”是他多年的堅持和情懷。
劉卓對剪紙的酷愛受母親、外祖母的影響和啟蒙。在家庭的熏陶下,8歲的劉卓就好奇并沉醉于花、鳥、魚、蝶傳統紋樣的畫和剪當中……拜師、繼承、創新,從孩童到青少年,劉卓不斷打磨技法、創新表現力,打破傳統剪紙藝術的空間感,創作了以《青花瓷》題材為代表的系列立體剪紙,引起界內外的關注與肯定。
“黑土地是我藝術創作的源泉,也為我的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2011年,劉卓留在綏化學院任教,課余時間,致力于剪紙藝術的衍生品開發,床上系列家紡用品、陶瓷茶具等都融入了剪紙元素,已有七項獨創技藝和創新作品申請國家專利。在劉卓的教學、引導下,一群大學生走上了創新創業之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劉卓還專門錄制了系列剪紙教程發至網絡平臺,非遺技藝被賦予了戰疫的精神和力量,短視頻日播放量破萬,他創作的剪紙作品《鐘南山》被中國文聯文藝志愿者協會在全國推送。(本報記者 曹曦)